火力对决海战阵容

76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为大家解答这个火力对决海战阵容问题集合。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和经验,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和详细的回答,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研究成果,以促进大家的学习和思考。

火力对决海战阵容插图

奥古斯塔之战

1676年,奥古斯塔海战,29艘法军战舰与27艘荷西战舰对决,在地中海进行厮杀。此战,荷兰海军主帅德鲁伊特被炮弹击中,伤重而亡,路易十四率领下的法国海军,成为海洋霸主。

1667年,路易十四对西班牙用兵,荷兰保持中立,并提供援助。但是,荷兰不放心法国,不希望法国独大,便插手法国与西班牙的战争。

荷兰、英国、瑞典结成同盟,以武力震慑,路易十四只能见好就收,与西班牙签署协议,停止征伐。如此,法国、荷兰之间的矛盾激化,终于兵戎相见。

1672年,路易十四施展手腕,让瑞典保持中立,并争取英国做盟友,联手查理二世对荷兰开战。如此,法荷战争爆发,第三次英荷战争打响。路易十四征调15万大军,从陆地攻入荷兰本土;英国海军与荷兰海军在北海一带交战,战斗十分激烈。

荷兰海军强大,主帅德鲁伊特善于用兵,连续七次击败英国海军。但是,路易十四攻入了荷兰本土,为避免阿姆斯特丹沦陷,荷兰只能掘开堤坝,以“海水”抵御法军。

两面作战,荷兰吃不消,只能对英国议和,承认《航海条例》,然后集中兵力对付法国。此时,西班牙也参战,与荷兰站在一起,对法国发起进攻。曾几何时,西班牙海军傲视环宇,如今却夕阳西下,被荷兰、英国、法军海军压着打,一点平脾气都没有。

为了夺取霸权,路易十四组建一支强大的海军,还创建军官学校,专门培养海军指挥人员,法国的海军实力不断强大。地中海,法国、西班牙争夺的焦点,西班牙连战连败。如此,西班牙邀请荷兰海军南下,协助西班牙,与法国海军抗衡。

1676年,70岁老将特鲁伊特率18艘战舰南下,赶往地中海,与迪凯纳率领的法国海军护航舰队发生遭遇,双方展开炮战。德鲁伊特指挥有方,迪凯纳以“护航”为主,且军舰数量不多,不敢与荷兰海军对决。一顿炮击过后,法国海军损失惨重,无法向西西里运输物资,护航行动失败。

护航舰队的失败,让迪凯纳意识到对手的强悍,特鲁伊特不好对付。为了赢得胜利,路易十四决定调集重兵,以优势的火力,全歼西班牙、荷兰联合舰队。

短暂休整后,双方在奥古斯塔海域进行对决。法国出动29艘战舰,火炮三千多门;荷兰战舰17艘,火炮1300多门;西班牙战舰10艘,火炮800多门。

双方旗鼓相当,但荷西联合舰队的指挥有问题,最终惨败。此战,特鲁伊特不是主帅,而是充当前锋;主帅是西班牙将领切尔达,他级别比较高,但能力一般。

特鲁伊特率10艘战舰为前锋,中卫是西班牙舰队,后卫是7艘荷兰战舰。法国也是一样战术,分成前、中、后三部分,与联合舰队决战。荷兰海军位于上风向,特鲁伊特乘势发起进攻,以火炮猛击法军。迪凯纳尚未列阵完毕,法军仓促迎战,损失很大。

特鲁伊特见状,便下令舰队加速前进,以火炮的射速优势,与法军近距离交战,并将法军的前锋围着打,取得战役主动权。可惜,切尔达没有及时增援德鲁伊特,他希望荷兰舰队打头阵,尽可能保存西班牙海军的实力。

切尔达热衷于炮战,与迪凯纳率领的中卫进行远距离炮战。后卫的荷兰舰队,并不知道主帅孤军奋战,也停下来与法军的后卫交战。迪凯纳抓住战机,他从中卫抽调战舰,穿越荷兰、西班牙舰队的间隙,与前锋一起夹击特鲁伊特,以绝对的火炮优势,压着对方打。

法军两侧炮击,以18艘军舰围攻特鲁伊特,密集的炮弹倾泻而来,荷兰的前锋招架不住,三艘战舰被击沉,四艘受了重伤。为挽回败局,德鲁伊特亲自上阵,指挥士兵反击。一颗炮弹打来,击中了他的右腿,血流如注,奄奄一息,被拉到后仓中。

前卫即将溃败,荷兰的后卫看清了形势,他们赶紧驶来增援,协助特鲁伊特突出重围,逃离战场。7天后,特鲁伊特伤势过重,不治身亡。路易十四很敬佩德鲁伊特,让法国海军不要拦截运送“铅棺”的荷兰船只,并鸣炮致敬,让德鲁伊特好好“回家”。

奥古斯塔海战,法军赢得胜利,联合舰队借着夜色掩护,逃离战场。此后,联合舰队不敢再轻易出战,但迪凯纳不会放过他们。迪凯纳率兵突袭困守在巴勒莫港的联合舰队,摧毁荷兰战舰3艘,西班牙战舰5艘,还有4艘受了重伤,法国掌握了地中海的制海权。

奥古斯塔海战后,路易十四继续扩充海军,实力超过荷兰、英国之和,成为海洋上的霸主。英国、荷兰倍感压力,他们决定联合起来,对付路易十四。1677年,荷兰的奥兰治亲王威廉与表妹玛丽结婚,荷兰、英国的亲家关系更上一层。1688年,威廉、玛丽接受邀请,担任英国国王。威廉三世、路易十四是终生的劲敌

Big 7的各舰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势力增强的日本为争夺太平洋地带的海上霸权,于1916年(大正5年)重新制定了八八舰队海军扩充计划,长门级是该计划中最早开工的战列舰。建造方案A-102,主设计师为平贺让。

根据以往海战的经验,日本海军决定建造高航速重火力的战列舰,在与美国海军造舰竞争中以质补充量的不足。安装当时战列舰最大口径的410毫米口径主炮,主炮塔采用背负式艏艉对称布局。主炮仰角达到30度,射程达到3万米,副炮在顶层甲板与上甲板采用炮廓式安装。长门级最具特色的是,为远距离观测以及指挥的需要,采用七根支柱支撑的高大樯式桅楼,顶部设立射击指挥所,并且设计了独特的“勺型”舰艏(为了使用链系水雷,不会勾住连接两枚水雷的链条)。随着战列舰火炮射程增加,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加强了重点区域防御装甲尤其是水平防御装甲。长门级拥有当时战列舰最快的航行速度,最高航速达到26.7节,日本海军对长门级的航速指标采取了保密措施,当时对外公布的航速是23节。由于之前的日本战列舰是英国的设计或者是基于英国设计的更改,所以完全由日本自行设计的长门级战列舰被视为“第一级纯日本血统的战舰”。长门级是当时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

长门级服役后为克服桅楼与前烟囱距离过近导致排烟倒灌的影响,最初加装了烟囱帽但效果并不充分,1923年开始改装,将前烟囱被改成大幅度向后弯曲的形状以远离前桅楼。“长门”号服役后作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直到大和号战列舰服役,快20年的时间经常对外开放与海外访问,成为日本国民最熟知的战舰,与海军象征;当时长门号知名程度已经到如果问日本小学生最喜欢的战列舰是哪一艘,大部分几乎会立刻回答是“长门”号,同时如果有写生军舰的机会也会以该舰为首选。由于日本政府严格对大和级建造事项保密,大部分的日本人直到战争结束前都不知道大和级事迹,反而是长门级更为大众所知晓。

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际,联合舰队舰艇多集中在渤海湾实施联合演习,获知日本本土灾情后,长门级随即载运救灾物资全速赶往东京湾。不过在日本远州滩海域时,正好遇到英国皇家海军的达娜厄级轻巡洋舰“派遣”号,为避免极速被国外军舰查知,“长门”号因此放慢航速,比“派遣”号慢驶进横滨港。

1926年(昭和元年)“长门”号在舰体中后部设立了飞机搭载装置,是第一艘装备水上飞机弹射器的日本战列舰。

1934年,2艘长门级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包括提高主炮仰角达到43度,增大主炮射程,更新观测瞄准装置,加强舰体与炮塔的防护,舰体舯部增加防鱼雷隔舱。延长舰艉,改建舰桥桅楼等上层建筑,全部更换专烧重油锅炉并将两个烟囱合并成一个,加强了防空火力。改装使标准排水量增加约6千吨,由于排水量增加主机不变最高航速下降为25节。

在太平洋战争期间,长门级因为航速的限制并且作为最后决战的主力而很少出战,开战以后日本海军的战列舰战队因长期驻泊广岛的柱岛锚地待机而被频繁出击的航空母舰战队的军官讽刺称为“柱岛舰队”。1943年6月停泊在广岛湾的“陆奥”号三号主炮塔弹药库发生原因不明的爆炸后沉没。1944年10月“长门”号参与莱特湾海战。战争末期由于燃油短缺而行动能力不足,作为警备舰被编入预备役。

在日本投降时是唯一尚能作战之战列舰,作为战争赔偿移交给美国,1946年在比基尼岛的十字路行动中,被美军用于核弹爆炸试验。在经过空中爆炸与水中爆炸的两次测试后,“长门”号仍然在海面上漂浮,直到第二次试爆后的第五天因大量进水沉没。 美国在得到日本建造长门级战列舰的情报后,更改田纳西级战列舰的设计,主要改进火力和防护力,8门16英寸(406毫米)口径主炮取代了14英寸口径主炮。由于火力加强,防御也相应加厚来抵御敌方相同口径炮弹的攻击。科罗拉多级继承了当时美国战列舰的标准风格,包括笼式主桅;飞剪型舰艏;副炮安装在艏楼甲板以上;

科罗拉多级采用电气推进的动力系统。该级的航行速度同当时的所有美国战列舰一样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最大航速只有21节。在该级舰建造时美国海军要求不得将蓝图作改动,因为1917年海军法案要求建造16艘战列舰和6艘战列巡洋舰,这样做可以减少建造时间。

科罗拉多级战列舰计划建造4艘,但三号舰“华盛顿”号(BB-47)因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规定终止建造。建成的同级舰三艘:科罗拉多号(BB-45)、马里兰号(BB-46)、西弗吉尼亚号(BB-48)。二号舰马里兰号首先于1917年开工,1921年率先服役,因此也有人将科罗拉多级称为马里兰级。

科罗拉多级建成后均在太平洋舰队服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最强大的战列舰。该级舰在1930年代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加强防空火力并加装5英寸高炮。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时,“科罗拉多”号正在西海岸的圣迭戈维修从而逃过一劫。“马里兰”号被两颗炸弹穿透上层甲板,舰体发生纵向倾斜。“西弗吉尼亚”号由于停泊在福特岛外侧,左舷被多枚鱼雷命中,因其水密性较好并且及时打开右侧注水阀门进行反注水而避免倾覆,但舰体严重受损并沉入水中。

1942年“科罗拉多”号、“马里兰”号拆除后部主桅进行现代化改装,大大加强了防空火力。“西弗吉尼亚”号在1943年打捞出水进行改装,拆除前后主桅,舰体上层建筑拆除并彻底重建,使其于田纳西级更加相像。“马里兰”号随后支援了塞班岛登陆战役并被一枚鱼雷击中受损。1944年“西弗吉尼亚”号与“马里兰号”参加了莱特湾海战并在苏里高海战中同其他4艘老式战列舰一起击沉了“山城”号战列舰。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的战列舰以火炮对决的海战。其后该级舰参加了包括冲绳岛战役在内的美军登陆作战。

科罗拉多级于1947年相继退役,1959年全部解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曾计划建造N3型战列舰,因《华盛顿海军条约》签定而夭折。作为对日本可以保留“陆奥”号战列舰的交换,英国被允许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开始建造纳尔逊级战列舰且建造不受条约规定的“各国10年内不再新建战列舰”的约束。两艘新舰被分别命名为“纳尔逊”号与“罗德尼”号。

纳尔逊级采用平甲板船型,不再是以往英国战舰常用的艏楼船型。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着重提升装甲防护水平,首次采用倾斜布置水线装甲带,是当时舷侧装甲最厚的战舰。受条约规定35000吨的限制,纳尔逊级采用3座三联装主炮炮塔全部在舰桥之前,而动力机舱集中配置在舰体后部这种非常规的布局,目的是将有限的重装甲防护区最大限度集中在重点部位,但是这样的设计造成主炮存在后方死角的缺陷,且密集排列的主炮一旦下方弹药库失火,连锁反应也令人担忧。受条约规定排水量的限制,决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动力性能,航速较慢(比较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纳尔逊级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全炮塔化的双联装6英寸口径高平两用副炮。但其高速轻弹在实战中被证明效率低下,其使用的Mark I 16寸炮弹在远距存速急剧下降导致炮弹贯穿力不足,远距离贯穿深度只相当于旧式的Mark I 15英寸舰炮和新式的Mark VII14英寸舰炮,但仍然比同期的美国Mark I16英寸舰炮、日本三年式410毫米舰炮要强,在服役之初是世界最强的舰载主炮。最初的样炮虽然有不俗的表现,但其寿命太短被认为无法胜任长时间的海战作战,之后对膛线的改良导致其初速下滑。原本打算研制1020KG的重弹计划,但遇上全球性经济危机而不得不取消。

纳尔逊级在BIG7最值得称道是其防护水平,防护水平在海军假日时期中的BIG7中最强。即使是放在二战也是非常可观的。不过其对水中弹的防护并不是很好。

但该舰23节的最大速度在二战中不合适伴随高速部队如航母编队等行动,适航性、稳定性也不理想。因而在英国海军中地位不高,甚至低于一战前动工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除“罗德尼”号参加了围歼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海战外,该级舰大多是执行护航和为登陆行动提供火力支援的任务。1944年纳尔逊号参加了诺曼底战役。1945年“纳尔逊”号开赴印度洋参加针对日本的作战行动,“纳尔逊”号见证了日军在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受降行动。战后,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先后退役拆解。

海军假日时期的BIG7的原始实力简单比较 (后期的改造不计算在内)

主炮威力: 纳尔逊级》长门级》科罗那多级 防护: 纳尔逊级》科罗那多级》长门级

航速:长门级》纳尔逊级》科罗那多级

海战中战列舰对决时,为什么都要优先抢占t字位?

从古至今,海军作战都非常讲究阵型。一个优秀的阵型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所有战舰火力,用更短的时间向敌人投射更多的弹药,对赢取战斗有决定意义。

在航空力量兴起以前,火炮对轰是主要海战形式,战列舰这个名字就是从单纵战列线引申而来的。海军舰队有很多队型,如雁行阵、单纵队、多纵队、圆形阵、斜阵等等。

单纵队是最常用的队形之一,两支单纵队舰队互相追逐,就会形成“T”字形。大家都想抢T字的横头位置,谁占据了谁就有优势,竖笔位置的就要被动挨打,由此形成“T”字战术。这种情况的出现,跟战舰的技术发展和作战方式有很大关系。

火力优势。很久以前,人们用“撞击”战术,以桨帆战舰的舰艏“冲角”撞击敌人,造成严重破坏,自然是船头迎敌破坏力最强。

后来风帆战列舰时代火炮诞生,人们在船舷两侧安装了大量火炮。为发挥出一半以上的火炮力量,人们不惜以增加被弹面积为代价,用船体侧面迎敌。

蒸汽铁甲舰时代,“撞击”战术曾短暂复兴,360度旋转炮塔也开始出现。到19世纪末期,各国前无畏型战列舰两侧安装了多门副炮,主炮也能旋转,船舷一侧火力又大幅增强。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弗吉尼亚”号与“莫尼特”号铁甲舰对战,莫尼特号上有旋转炮塔。而T字战术中的横头位置,恰好以船舷面向敌舰,全舰大部分火力都可以输出,效率最高。视野和火控。

两军对战时,T字横头位置的舰队视野更好,想打就打,不想打脱离战场也容易,还能截住敌方前进路线。而T不利位置的舰队,只有领头的战舰(领舰通常也是旗舰)视野良好,后面各舰被前舰遮挡。风向不利时,前舰的烟雾也会影响视线。

雷达成熟以前,战舰上的火炮测距和火控方式都很落后。依靠光学测距仪测量距离和方位,再解算出射击诸元。这种方式误差很大,命中率极低,一战日德兰海战中,双方舰队的命中率才2~3%左右。舰队主炮射击时,先经过几轮试射观察炮弹落点,然后调整诸元直至跨射,最后才进入校力射阶段,所有主炮集火射击。

占据T有利位置的舰队,各舰与集火目标距离相差不大。射击诸元可以传达到各舰,稍作调整就能击中。就算打不中领舰,也很有可能命中后面的战舰,很划算。再加上调整炮弹左右落点比调整前后落点更简单,所以T有利位置的舰队火力更容易展开,也更有效。

T不利位置的舰队就惨了:各舰后部主炮不能用,只有前主炮和一部分舷侧副炮能向前射击;后面的战舰被前方战舰遮挡不能开火,且各舰与目标的距离相差很大;前舰开火时浓烟也遮挡视线,整个舰队火力展开严重受限。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火力对决海战阵容”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943756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