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甜蜜之味阵容无面的问题,希望我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有关于甜蜜之味阵容无面的问题,我们开始谈谈吧。
挪得之书,应该算是禁书来的.....
我这有全文
《挪得之书》
序言
我无法向你们描述自己只有并且仅有一次写下这些词句时所感受到的的恐惧。或许我该为它们感到惋惜,或许它们永远不会印行出版。但我依然在天性驱使下将它们记载了下来。就像有人说的,这是血脉的影响。
我的尊长,还有在他之前他的尊长,都致力于这项伟大而光荣的事业。的确,我们最深处的天性已经深深地受到这件任务的影响,我们无法停止对知识的追寻。我们就像莫涅莫辛涅,记忆的探寻者一样。我们受到特别的驱使去寻找一本书,一本关于所有血族学识的古卷,一件记载着该隐,他的孩子以及他孩子的孩子的藏品。也就是那本书,被认为最初写于伊甸园的东方,诺得之地,它记载着我们所恐惧的,把每个夜晚都变成了一段充满痛苦的拒绝面对真相的旅程。
不论如何,我还是享受着我不朽存在中的每一段时光。我享受着柔软的丝绸手套戴在苍老干皱的手上一页页翻动它们时的感觉。我的手在把住柔软而幽冷的光线阅读着早在查理曼大帝年轻时就已干于纸上的墨迹时因愉悦而颤抖。我享受于当我翻动着古老的楔形文泥版时因害怕这古老之物就在我手上崩坏而感受到的那种平静无声的恐惧。更甚于此的,或许更甚于不朽本身的,是在我的内在中燃烧着的寻求。那是一种追寻。我旅行与世界各地,或许比我与我血脉相同的任何人所到过的地方都更多。
我永恒的任务需要我去那里,我就无所畏惧地前往!尽管短于谋划也不胜体力,但我的决心依然坚定,而我的灵魂甚至更加坚定。我不畏惧前往那些我们先父教导的残片断章依然存留的阴影之地!我曾迷失于纽约的野蛮残忍之中,与金士顿的总督一同品茶,在约翰内斯堡树立了一个终身的敌人,雇佣过全开罗最好的挖掘者,历经奋战穿过卡萨布兰卡,在托莱多学习过关于古老的钢铁和纪念碑的知识,挖掘过丹佛的白崖,几乎在都柏林陷入一场不能脱身的致命争吵,潜行通过布雷斯特,在科隆的修道士们手中得到了一本古卷。我曾在柏林的大火中拯救出了十四册神圣的卷册,品尝过最美妙的咖啡,还与维也纳最伟大的奥地利学者交谈过,从藏身在布拉格大学深深的地下洞穴中的麦修撒拉处学到了古老的闪米特语,抵抗过奥斯陆最寒冷的冬天。
但我并不是靠独自一人的智慧完成这些的。Barely a night goes by that I do not thank our Founder for his foresight in providing me with the secret ways of hiding, the way to see beyond sight, and the voice of command that seems to come so easily to our line,并且我长久地祝福我的战士朋友Karsh,使他教给了我在黑暗中视物和沉睡与大地之中的秘密。
我仍然怀疑我们的创始者还能给我们什么。我的尊长和他的尊长都陷入了一种恐怖的诅咒的控制中。疯狂最初只是黑暗并沉静的,很快就发展成了恐怖的丧失连贯思维和沟通的能力的情况。我离这种情况还会有多远?我的一位Tremere氏族的朋友告诉我驱使着我的血脉的强烈渴求恐怕是导致这种疯狂的原因。这应当是真的,因为我无法抵挡对知识的无尽的渴求,它就像是对睡眠或血液的渴求一样难以抵挡。
或许是这种疯狂,这件最令我恐惧的事迫使我如此匆忙地写下这篇译文。要知道我并不想让这些话语见诸纸面而破坏了拉斐尔的脆弱的避世戒律。我所希望的是将这精简过的十卷本行印,并且这些书的任何一份副本都不会流入Seth(就像我们的先父在阴影编年史中教导我们的一样)的后代子女手中。
无论怎么说,我现在都得把它写出来。这是对挪得之书最为全面的收集了。没有其他的译文,甚至是Critias' Codex of Caine都不如这本书全面。
但令我感到羞愧的是,我得说这依然不是一个完全的版本。更有甚于此的是,我见到过许多残篇在吞噬了远古建筑的大火中化为飞灰。我在Antediluvian的古墓中触碰到过完整的卷册,但我只能看着它们崩毁。
我知晓在失落的黄金之城地下古墓的桌台上,在亚马逊丛林的深处,有十三块碑文的残片,它们详细地记载了每一个血族氏族,但在我被迫逃离那里之前只来得及看上它们一眼。因此我只能说拥有谜语的一些片断:曾经被发现的最详尽的部分,但依然是整体的一部分。
我选择英语作为我的母语,这是因为,在我看来,这种语言兼顾了苏美尔语言的古老观念,古代罗马语言的高贵,中世纪日耳曼语言的神秘和气势。我必须为它有时所表现出来的单一性致以歉意。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英格兰王国做的很好,尤其在那么多的原始文本对我来讲永远消逝了的时候起。
很有可能的是我循着记忆来写下书中的每一个章节这种做法并不合适,而且总会有些人会在每个小节上对我加以刁难。我所知的是Amelek本人就曾亲自阻挠过我一次,还有其他一些麦修撒拉也是。对他们来讲,很难去找到一份,比如说是名单一类的东西,因为他们坚信名字具有力量,并且他们害怕一些法师通过学习利用他们在历史上曾被记载的名字名字来控制自己,从而造成他们名声受辱。
我很幸运地揭示出了他们中的一些,但我推测这只是他们创造出来的假名,用以使我相信,因此我把它们写在这里。这恐怕是我们得以确证Antediluvian们仅有的途径了。除此之外,我有种习惯(很遗憾地),那就是用氏族名称的主格来指称其建立者。比如说Malkav对应Malkavian。这诚然是一种迂腐的学究气,但我也别无选择。当我学到了Brujah的Antediluvian的真名并发现自己的真名在第二天早上被刻在自己的手臂上时,我就发誓再也不去寻求氏族建立者们的真名了。
我非常确信甚至就在我写下这些句子时,圣战的密探也在监视着我。我今夜没有在楼下的房间是因为昨夜我发现一个有着银灰色眼睛的女子在盯着我。她的斗篷上有着Ventrue的王笏标志,我很清楚是Ventrue派她来监视我,阻挠我。无所谓,我还是会写下真相,让他们都去见鬼吧!
我试着把这些残篇汇聚成一段较为连贯的文字,至少在不同的编年史之间。当你发现省略号时,就表明那里本应有更多的句子,但它们已然遗失了,对我来讲消失或是被销抹掉了。
我现在正在等着从伦敦寄来的一个包裹来结束这封信和这本书。包裹中是世上仅存的一份该隐典籍的抄本之一,也是我庞杂谜语的最后一块碎片。我渴望触摸它,将它置于我掌中。如果有任何我的亲族染指它,我将……我将把他们送进死亡的烈焰中!让米哈伊的圣剑标记他们,以所有我所关心之事之名。没有人能做这么多。我将是我族中享受全胜荣光者。
敬胜利
亚里士多得 德 洛伦(Aristotle de Laurent)
--------------------------------------------------------------------------------
Nod(不是NOD)=挪德(非缩写,出自圣经the Land of Nod,希伯来文音译“挪德之地”,意译“徘徊之地”)
挪得之书 -- 该隐传
原初时代
我梦想着原初时代和最久远的记忆
我叙说着原初时代和最古老的先父
我唱诵着原初时代和黑暗前的破晓
漂泊之地上,乐园的光芒照耀着夜空,父母的泪滴洒湿了大地
离去之路上,我们彼此开始学习生存,从土地中获取维生所需
我,初生者该隐,手舞锐器,播撒黑色种子,灌溉并照料它们生长
次生者亚伯,照料动物,协助分娩生产,喂食并照看它们生长
我珍爱他,我的兄弟
他是最聪明的
他是最灵巧的
他是最强壮的
他是我所有喜悦的极致
一天,我们的父对我们说
该隐,亚伯,你们当向天上的他献祭,供奉你们所有之物的极致
我,初生者该隐,收集了最柔软的枝芽,最新鲜的果实,最甜美的谷物
次生者亚伯,宰杀了最鲜嫩的家畜,最强壮的牲口,最美味的禽兽
我们在父的祭坛上升火烘烤,看着烟雾将献祭带给上位者
次生者亚伯的献祭,上位者赞赏其美味,他得到了祝福
我,初生者该隐的献祭,上位者谴责其糟粕,我得到了诅咒
我看着亚伯的献祭,血肉与鲜血熏烟弥漫
我哭了,捂住自己的双眼
我日夜祈祷
我们的父所说的献祭之日再度来临了
亚伯献祭了他最鲜嫩、最美味、也是最喜爱之物,投入燃烧的火焰
我没有带来自己最新鲜,最甜美之物,因为我知道上位者不要那些
我的兄弟,最爱的亚伯,对我说
“该隐,你没有带来献祭,那些你喜悦之物的极致,在祭坛上为他而烘烤。”
我哭了,为爱而流泪,用锐器将我所有喜悦的极致,我的兄弟,献祭了
亚伯的鲜血覆盖了祭坛,在火焰中闻起来是如此香甜
但是我的父说
“诅咒你,该隐,你杀了自己的兄弟。你将如我般被放逐。”
他将我流放进了黑暗,诺德之地
我被投进了黑暗
我看不到光亮,我感到恐惧
和孤独
莉莉丝的来临
我孤独地待在黑暗中
我感到饥饿
我孤独地待在黑暗中
我感到寒冷
我孤独地待在黑暗中
我悲伤泣下
随后响起了一个甜蜜的声音,一个甘美的嗓音
许诺着救助
许诺着终止
一名幽暗而秀美的女子来到我身边,眼中所见是对整个黑暗的洞悉
“我知道你的故事。诺德的该隐。”
她微笑着说
“你很饥饿。来!我这有食物。
你很寒冷。来!我这有衣裳。
你很悲伤。来!我这有抚慰。”
“谁会抚慰受诅如我者?
谁会为我穿衣?
谁会给我食物?”
“我是汝父第一任妻子
我与上位者抗争,我于黑暗中自由
我是莉莉丝。
曾经,我也很寒冷,但没有人温暖我
曾经,我也很饥饿,但没有人喂食我
曾经,我也很悲伤,但没有人抚慰我。”
她接纳了我,她喂食了我
她为我穿上了衣服
在她的臂弯里,我得到了抚慰
我哭着,直至眼中渗血,而她吻掉了那些血珠
挪得之书 -- 暗影史
后裔
这是该隐身为以诺的王时,给予我们这些后裔的命令
倾听这命令,这些出自该隐,赐予律法者的命令:
“汝辈不当制造违吾意愿之后裔
若汝已得许可,应精挑细选亚当之子民
将其视作汝未来之兄弟或姐妹
看汝头上之无边暗夜,便应知晓乌利尔之预言:
后裔必会叛灭其尊长
汝辈当知晓,如世间万物般,父必胜子,母必制女:
遵循吾之意愿,汝方能知晓真实
遵循吾之意愿,汝方能获得平静
遵循吾之意愿,汝方能觉醒力量
汝辈当知晓生或死之权利,如吾之时代般,尊长将永远凌驾于子嗣
此乃天国与世界万物之道
吾父亚当凌驾于吾,吾凌驾于汝,而汝,吾之子嗣,将凌驾于汝之所有后裔
若汝之子嗣杀戮汝之兄弟并啜饮其心血
汝辈不当容忍其苟活于世
此乃吾无法宽恕之蛇之道
汝辈不当拥吮卑劣之人
汝辈不当拥吮有罪之人
汝辈不当拥吮最为年幼者,其成为吾族之前仍有漫长之人生
如此,吾族吾血之智慧将代代传承
汝辈不当拥吮罹患恶疾者,精神错乱者,或是思维病态者
其将污染吾族之血脉
每一地该隐之子民数目均不得超过塞特之子民
每三个塞特之子民中亦不得有一个该隐之子民
所有子嗣均应师从其尊长
学习律法与传统
仪式与风俗
正如吾曾将其传授与汝辈
汝辈不当拥吮月之野兽,那些理应遭到放逐与厌恶者
汝辈亦不当啜饮其鲜血,彼辈乃吾族之禁忌,彼辈乃死亡之使者
汝辈不当啜饮启迪之族之鲜血
而应倾听彼辈之言词,观察彼辈之行为,迅速行动以击溃彼辈:
锋利之刃,必毁于过度锐利
汝辈不当品尝荒野子民之鲜血,那些疯狂肆虐于其中者
汝辈亦不当拥吮荒野之子民,否则汝将必死无疑
汝辈不当为爱而拥吮
蕴于吾之拥吮中的爱,只会滋生冰冷,枯萎,与死亡”
下层者的规则
这是该隐身为以诺的王时,给予塞特之子民的命令
倾听这命令,这些出自该隐,赐予律法者的命令:
“吾族生而统治塞特之血脉,亚当第三子,吾族最年轻之兄弟
吾族应视其子民如己出,吾族应展示正途与彼辈
彼辈应终日服侍吾族之全部,以为报答
彼辈应于旭日东升之时守护吾族之房屋,以冰水对抗米迦勒之烈焰
彼辈应喂食以饱吾族,结衣以暖吾族
彼辈应舞蹈以娱吾族,歌唱以悦吾族
彼辈应陪伴以安吾族,抚慰以和吾族
彼辈应建言议事与吾族,吾族亦应听取彼辈之建议
彼辈应尊敬崇拜与吾族,吾族却应拒绝彼辈之尊崇
汝辈不当成为塞特子民之神明
否则上位者之嫉妒将与日俱增,永久断绝该隐之血脉
勿忘和蔼之亚斯它录(Ashtareth)
勿忘丰饶之巴尔(Baal)
勿忘强壮之塔木兹(Tammauz)
汝辈当知,若为塞特子民之神明
其必将以上位者之武器奋起反抗,并征服吾族
汝辈当如牧者引导其羊群般引导塞特之子民,于必要之时剔除彼辈之劣种
汝辈当清洁彼辈之血脉,使彼辈远离疾病之侵扰”
摄食
“寻找那凡人所定居的
属于汝之地盘
令彼辈成为汝之羊群
令彼辈成为汝之酒杯
令彼辈成为汝之圣餐”
该隐的赠礼
“记住:以该隐子嗣之力印记于凡人者,乃汝与生俱来之本能
但被印记者将如该隐子民般行使其事,汝将因其所行之事承担罪罚之代价
此乃本宣言成就之因由,藉此塞特之子民将不再只是暗夜陌客手中之利刃
记住:三重之啜饮,血缚术,可使技艺精湛之塞特之子民服侍该隐之子民
此乃吾族智慧之极致,亦乃吾族应得之服侍
记住:汝辈亦当知晓,再无更甚于该隐对其后裔血缚之束缚
而吾之链枷均已断裂,吾之桎梏均已粉碎
记住:上位者之子民,二阶天使,六翼天使,天使长
其之触碰将如米迦勒之焰般焚烧汝辈
记住:下位者之子民,巨蛇之血脉
其之触碰亦将焚烧汝辈,且其之口舌还将蛊惑欺诈于汝辈
若有需要,汝可以汝血喂养荒野之兽以驯服之
其将忠诚而有力,但仍需提防其体内之心兽
且汝辈不当喂养不可驯服之饕餮”
受服侍者
“为汝辈以该隐之力量所祝福者
可为守护汝等而居于汝之房屋
其不应为任一血族所拥吮,而应于恰当之时贡献彼辈之鲜血:
令其成为汝辈之力量
不会因日光而削弱之力量
令其成为汝辈之双目
不会因白日而致盲之双目
令其成为汝辈之双耳
不会因沉眠而失聪之双耳
令彼辈被称之以塞特子民中最伟大、最有特权者
令其沉迷于血族之华服
令其享乐于血族之天籁
令其耽溺于血族之美酒
吾辈应护其不受他人阻挠与伤害
吾辈应反抗拥吮他人仆从之血族
若非受到挑衅,否则血族不得杀戮他人之仆从”
月之野兽
“月之野兽,化形之体,彼辈乃最为古老者,远在吾父之前便已行走于大地
汝辈不当逗留于其之路径
避开彼辈,否则其将如身处羊圈之狼般袭击吾族
吾等与彼辈乃不同之族类
谨防其不可侵犯之领地,静静地穿过其荒野
彼辈之尖牙足以匹敌吾族之尖牙
彼辈之利爪足以匹敌吾族之利爪
汝辈不当逗留于其之路径,吾等与彼辈乃不同之族类“
荒野子民
“疯狂族类,荒野子民,听吾一言,勿饮其血!
汝辈当观察彼辈
彼辈之生态令其美丽
彼辈之奥秘令其迷人
彼辈之战技令其致命”
暗夜生物中之孤独者
彼辈于大地之中与吾族为伴,彼辈于吾族仍有呼吸之时送来解渴之清水
如吾一般,彼辈已遭流放
如吾之后裔一般,彼辈无家可归
如吾之后裔之后裔一般,彼辈徘徊徜徉
如吾之先母与先父一般,彼辈知之过多
但彼辈仍保有自身之计策,事关彼辈,听吾一言
铭记于心:保持沉默!
闭口不言
观察,并学习”
启迪之族
“力量之母,暗之莉莉丝,乃彼辈之中最为伟大者,但纷纷而来仍有他者
汝辈不当啜饮彼辈之鲜血,否则其将诱捕汝等
谨防彼辈,其乃诡计多端之众
彼辈知晓亚当之知识,彼辈知晓夏娃之智慧
彼辈乃烈焰之使者
土壤之耕者
兽群之牧者
书写之造者
彼辈乃日耀之子民
初升之明星
彼辈会将汝等拖入其之旅途
抵制!抵制!彼辈之路途漠视饥饿,鲜血,与躯体
汝辈不当信任一切目视拂晓者:
切记,拂晓乃汝等死亡之使者”
死者之魂
“铭记于心:彼方之黑暗,乃超越魂灵之所在,超越生者之所在
黯影之地,黯影聚集之地
死灵之岛,死灵之城,死灵之地
吾曾经由毁灭之路旅至彼方
吾曾目睹惧怖之王端坐于冥河之城之王庭
吾曾亲见头罩兜帽之无面者横渡冥河之水
彼辈如蝇群追逐腐尸般追逐吾辈,以吾等之恐惧、狂喜、愤怒为美食
彼辈已死,却又不死,彼辈与吾等之关系比吾等所知更为密切
当吾于日升中天之刻沉眠时,吾兄弟之鲜血便于吾耳边哀号
吾之兄弟,次生者亚伯,于吾耳畔尖叫
铭记于心:彼辈乃已死之魂灵
彼辈之力量非汝等所拥有
汝辈当倾听彼辈之言词:其话语中蕴含智慧
汝辈当塞听彼辈之歌声:其旋律内暗藏湮没
汝辈不当试图约束彼辈,而应尽汝所能释放彼辈
此乃该隐,曾被囚禁者与曾被释放者之戒律”
血族戒律
汝辈不当屠戮尊长并啜饮其之心血
汝辈当奉汝等之中最年长者为尊,正如吾乃汝等之父,最为年长者
汝辈当尊重彼此之领地
汝辈不当自诩为塞特子民之神明
汝辈当永久尊敬汝等之尊长
汝辈当将血族之道教导与汝等之子嗣
汝辈不当为爱而拥吮
汝辈不当啜饮月之野兽,荒野子民,罹患恶疾者,精神错乱者,嗜酒如命者
汝辈当守护服侍汝等者
对汝等兄弟与姐妹,汝辈当殷勤款待
对汝等尊长之兄弟与姐妹,汝辈当奉献最豪华之房屋
对汝等子嗣之兄弟与姐妹,汝辈给予其遮挡烈日之荫蔽以及绵羊之鲜血即可,毋需再多
汝辈不当遗忘汝父之父,流浪者该隐”
《项羽之死》中,产生了那些著名的成语典故
由此引申的成语有: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乌江自刎。
项羽之死
《项羽之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该篇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由垓下被围,到乌江自刎,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作品名称 《项羽之死》作品出处 《史书项羽本纪》作 者 司马迁
创作年代 汉代文学体裁 纪传体通史 主人公 项羽
项羽简介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被章邯狙杀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中先率军九战章邯打退章邯,然后率军猛攻王离,后来各路诸侯差不多五十万人陆续参战,全歼王离二十万大军。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为人不忍,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原文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译文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扎营驻守,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的军队把他重重包围。深夜,(项羽)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羽于是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项王于是在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羽)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羽不禁情绪激昂唱起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时骓马不再奔跑!骓马不奔跑可将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我)将怎么安排你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忍心抬起头来看他。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独自一人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于是又带着骑兵向东跑,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战败,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必死无疑,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退避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有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让您称王了。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又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仅凭借项羽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把项羽指给王翳看:“这才是项王。”于是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送你个人情吧!”说完便自刎而死。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学者计正山1985年2月13日于《光明日报》发表史学论文“项羽究竟死于何地?”,该文首次提出“项羽战死定远”的观点,被《新华文摘》、《羊城晚报》等几十家报刊转载、转摘,引起了海峡两岸史学界的广泛关注[1];获安徽省19781985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文章引起了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冯其庸的极大兴趣。于是,冯其庸与计正山就这一课题开始了共同研究。
由此引申的成语有: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乌江自刎。
文章思路
本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
第一段写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小结: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惊—起—饮—歌—泣)
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和第三段写东城快战。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这一段前半部分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项羽认为“今卒困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痛快的打一场,这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愿为诸君快战”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感将荡然无存。
小结: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1、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是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项羽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亡其两骑耳”,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难怪他充满自豪的谓其骑曰“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
小结: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项羽乌江自刎。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选择。那位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儿,这时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项羽和随从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看到了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可以看出项羽的高贵感和英雄气质,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小结: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虚词
1.之⑴常骑之:之,为代词,指骓马
⑵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之,为代词,这里指项羽
⑶此天之亡我:之,为主谓之间不译
⑷非战之罪也:之,为结构助词,的
2.乎⑴汉皆以得楚乎?:乎,为句末语气词
3.于⑴然今卒困于此:于,在
重点字词
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慷慨为情绪激昂。
2、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3、项王泣数行下:泣,眼泪
4、平明(平旦)天亮
5、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6、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乃: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副词,竟、却
7、当:面对(引申为遇到)
8、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购,悬赏征求
9、我为若德德,恩惠、好处
通假字
1、骑皆伏曰伏,通"服",心服
2、乌江亭长檥船待檥,通“舣”,使船靠岸
3、辟易数十里辟,通“避”,退避
作品鉴赏
本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题目为后人所拟。
有人把《史记》誉之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悲剧群像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响,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
这最后一幕,由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场组成,其中包含了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故人等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和细节。司马迁怀着满腔激情,运用史实、传说和想像,传写了项羽的穷途末路,不断丰富、发展了他的性格,让这位英雄死在歌泣言笑之中,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艺术效果。
第一场:垓下之围。大幕刚启,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先奏起背景音乐;然后唱出变徵之音的“虞兮”主调:一起便哀音满耳,感人至深。“时不利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结尾三虚字反复唱叹,曼声苍凉。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说的那样:“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这支歌由项羽主唱,美人和之,更显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以至这位从不曾流过泪的西楚霸王也不禁“泣数行下”;他的部属更是“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片呜咽。这里唱出的不仅是个人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哀,也包含了连所宠爱的美人都无法保护的悲哀;这里流出的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英雄犯了错误之后的悲哀的眼泪,也是一位伟大的英雄面对最终失败的忏悔与惭愧的眼泪。司马迁不愧是伟大的传记文学家,他对音乐的感发作用有着深邃的理解。在《刺客列传》中,他曾用“易水之歌”写荆轲的壮士之别,令“士皆垂泪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鸿鹄之歌”写刘邦晚年不得立如意为太子的痛苦心态,使戚夫人“嘘唏流涕”;现在,他又用“虞兮之歌”作为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让悲怆的气氛笼罩全篇,把读者引进苍茫辽远、四顾寂寥的境界,噙着泪水一字一字地往下读,一读则欲罢不能。
接下来是第二场——东城快战。当项羽“自度不得脱”之后,连连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与后面的“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互相呼应,三复斯言;明知必死,意犹未平。钱钟书说:“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管锥编》)“不服气”,正显示了他的平生意气,说明了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快战之前,司马迁设计了阴陵迷道这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田父把他指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过去“所过无不残灭”,丧失人心的结果。“田父绐之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人家骗他,指向左边,他便不假思索地驰向左边,表现了他从来不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这里两“左”字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犹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仿佛那五千骑追兵已从征尘滚滚中风驰雨骤而至,迫促感、速度感、力量感尽蓄笔端。
写阴陵迷道,目的在揭示这位末路英雄丧失人心;写东城溃围、斩将、刈旗,则着意于进一步展开他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此刻,他丝毫不存幸胜突围之心,只图打一个痛快仗给追随他的残部看看,确证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在这位英雄心目中,死,从来就是不可怕的;英名受侮,承认自己失败,那才可怕。要死也死个痛快,死在胜利之中。这种心态,可笑而又可悲。在这场“快战”中,司马迁再一次运用细节描绘,写项羽的拔山之力,不世之威:“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赤泉侯……追项王,项王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里,仍用虚笔,集中写他的声音。一呼则汉军披靡,一叱则不仅人惊,连马也吓得后退数里,这是何等的声威力量!他像一尊凛然不可犯的天神,一只被猎犬激怒了的猛虎,须眉毕张,咆哮跳踉,谁也不敢靠近他一步。特别是他“复聚其骑”后,“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何如”二字,写得意,写自负,声口毕见,活活画出项羽豪迈的性格。在这一瞬间,他感受到的只是一种不屈服的自我肯定的甜蜜,哪里还曾意识到自己是千枪万箭追杀的目标!
第三场:乌江自刎。其中写了拒渡、赠马、赐头三个细节。项羽马到乌江,茫茫江水阻绝了去路。悲剧的大幕即将落下,司马迁偏偏在这最后时刻打了一个回旋,为他笔下的英雄形象补上了最后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设计了“乌江亭长舣船待”这个细节。文如水穷云起,又见峰峦。项羽本来已无路可逃,司马迁却写成他有充分的机会脱逃而偏偏不肯过乌江,好像他不是被追杀得走投无路,不得不死;而是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作出了选择。江边慷慨陈辞,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完美。那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子,临了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圣者之勇——“知耻近乎勇”。自惭无面见江东父老,正是由于知耻。这个细节,展示出他的纯朴、真挚、重义深情。对自己的死,他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以赠亭长。因为,“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五年来无数胜利的回忆,猛然兜上心头。今昔如此,情何以堪!文章写到这里,实已神完气足,司马迁颊上添毫,再加上把头颅留赠故人这样一个出人意表、千古未闻的细节。“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
项羽终于自刎了,他是站着死的。帝王刘、项,将相萧、曹,对于两千年后的我们,本来无所轩轾。但当我们读完《项羽本纪》,特别是读完“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时候,总不免咨嗟叹息,起坐彷徨,这就见出司马迁传写人物的艺术魅力。在这最后一幕中,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个场次之间的节奏变化,起伏张弛,抑扬徐疾。第一场重在抒情,节奏纡徐,情如悲笳怨笛,以变徵之音形成了呜咽深沉的境界。第二场重在叙事,全用短节奏,进行速度,铁马金戈,声情激越。第三场江畔陈辞,羽声慷慨。“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连用两反诘句,顿挫抑扬,极唱叹之胜。此外,还用了许多形象生动,蕴涵丰富的细节,其中必有不少出于传闻、揣度,但无不使人感到可感可信、人情人理。清刘熙载《艺概》所谓“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入无间”;钱钟书《管锥编》所谓“马(司马迁)善设身处地,代作喉舌”,都是赞扬他设计的细节情理兼胜,妙合无垠。虞姬悲歌,乌江拒渡,赠马赐头,一波三折,全凭细节传神,使全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在传记文学中,不说绝后,至少空前。
历史评价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由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好了,关于“甜蜜之味阵容无面”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甜蜜之味阵容无面”,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