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卫军官装备(苏联十大近卫集团军)
在民国时期,曾经活跃着一支精锐卫队,个个身材魁梧,五官端正,身穿英式呢军装、赭黄色高腰皮鞋、黄呢子裹腿,腰缠驳壳枪九龙带,军容非常威武雄壮。
而且这些侍卫最特殊的地方,是每人都带三支枪一把刀:
八音手枪贴身藏匿,
德国手枪别在后面,
马匣子手枪则带在外面。
绑腿里还插着一把匕首。
这支与众不同的40人卫队,就是时任国民革命军副总司令的张学良将军的贴身近卫。
据曾经的卫士李守义回忆:1930年冬天,张学良去南京参加国民党的三届四中全会,从侍卫处挑选40名精兵强将随身侍卫,这40名侍卫就是每人三支枪一把匕首。
第一支枪:八音手枪
八音手枪就是枪牌撸子,7.65毫米勃朗宁1900手枪。这个枪没什么可说的,懂民国史的都知道“一枪二马三花口”,这“一枪”能排名第一,可是当时最好的自卫撸子手枪~~之一。
第二支:德国毛瑟手枪
张学良将军卫队装备的驳壳枪肯定是最好的,所以当时虽然东北军控制下的大沽兵工厂已经能仿制德国大镜面匣子,但是这40名近卫,装备的应该是原装进口的德国盒子炮。个人推论应该是最高端的型号:
德国毛瑟原厂金鸡环眼大镜面匣子枪
第三支:马匣子
这是非常独特的一种匣子枪。一般的匣子枪枪管长不过140毫米,短管的不过99毫米,而马匣子枪管长在305毫米以上,大沽厂甚至生产过枪管长高达490毫米的步枪型马匣子。
下图附上搜集到的一些马匣子图片:从上到下应该是:
11英寸枪管的毛瑟C96卡宾枪
12英寸枪管的毛瑟1917卡宾枪
14-16英寸枪管的大沽厂仿制20发弹匣插梭卡宾枪
490毫米枪管的大沽厂改进步枪型卡宾枪
这支卫队装备的马匣子,极大的弥补了当时中国军队将领卫队有效射程近的缺点。
那时候的将军卫队,多数只装备每人1-2支,枪管长度在140毫米左右的匣子枪。该枪有效射程在100米以内,虽然近战时射速快火力猛烈,但是一旦遇到拿着步机枪的对手,很容易在二三百米外被压制。我国多名忠勇无双的名将,如杨靖宇将军,张自忠将军,都是在被日军优势兵力用步机枪包围后,被日军在二三百米处远距离射击。而将军和卫队手中百发百中的匣子枪,因为射程有限,只能单方面挨打,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
让我们向这些英烈们致以最高的敬意!感恩有您,永志不忘!
而一般冲锋枪,如当时中国广泛采用的MP18伯格曼冲锋枪,枪管长度不过200毫米,配合上大威力的7.63*25毛瑟弹,有效射程已经接近200米了。而如索米冲锋枪,枪管长达314毫米,比波波沙的枪管长度还要多出44毫米,这就让索米冲锋枪有了在300米处争锋的能力,成为有效射程最长,远射精度最高的冲锋枪。
而马匣子的305毫米.406毫米.490毫米身管,甚至比索米冲锋枪还要长,配合装药量达到0.52克的7.63毫米毛瑟弹(美国11.43毫米手枪弹装药量才0.32克),有效射程达到300米是完全可能的。加上卫队的英勇冲锋和精准的枪法,这就有了杀出日军重围的可能和实力了。
如上图,美国M1卡宾枪458毫米身管,904毫米全长。而大沽厂步枪型马匣子,490毫米身管,全长也在900毫米左右,其实也是一种标准的卡宾枪。
上图为大沽厂步枪型马匣子
而张学良将军卫队这样配备武器,还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就是弹药统一:
胸前九龙带12个20发共240发毛瑟7.63*25子弹。马匣子上一个20发弹匣,德国驳壳枪上一个10发弹仓,一个弹包放22发勃朗宁7.65*17,藏一只枪牌撸子7+1发。
共7.63毛瑟手枪弹270发,7.63勃朗宁手枪弹30发,合计300发。
驳壳枪和马匣子通用的弹药携行具:九龙带
除了自卫手枪弹30发以外,其余的马匣子和德国毛瑟手枪都是共用同一种7.63毛瑟子弹的。
射速高、射程远、威力适中、弹药统一、便于携带,张学良将军的“三枪卫队”,武器配备确实是非常合理有效的。
而张学良将军的这支卫队火力极猛,那么战斗力也是非常强的。
1926年9月,奉系14军穆春部军纪败坏,张作霖派张学良前去处理。穆春手下有个师长叫王永清,曾是土匪头子,绰号“天下好”,这人做事土匪习气,得知张学良要来缴他们的械,就想杀了张学良了事,便安排好枪手埋伏在张学良所乘列车停靠处,只等张学良一下车就开枪。你也不想想要是小六子死了,张大帅会不会剥了你的皮?就这智商啊。
等张学良乘车到达张家口车站时,卫队长姜化南警惕性很高,马上注意到站台上气氛不对。拦住了张学良,说:“军团长,我觉得情况不对,我替你下车训话。”得到张学良默许后,姜化南从容地往车下走。谁知刚走下车梯,预先埋伏好的枪手以为他是张学良,便开枪击中了姜化南,姜当即倒地身亡,死时仅26岁,临死时来不及说一句话。
姜化南遭遇枪击身亡后,车站上顿时乱作一团。车上、车下的奉军官兵互相对射,张学良乘坐的专列弹洞累累。在张学良卫队的猛烈火力攻击下,叛乱军很快被打散。穆春、王永清被逮捕关押,骑兵十四军被遣散。
而到了中原大战后,张学良卫队的装备更为精良了。
张学良去南京时,动用了两个专列,一列是手枪营的官兵,也就是外层卫士,主要装备普通的步枪和机枪,另有部分配备手枪。要指出的是,卫队统带部当时装备了一批中国最早的半自动步枪:
捷克ZH29半自动步枪。该枪配备10发和20发两种弹匣。要知道20发弹匣是和捷克式轻机枪通用的,大大简化了后勤。
另一列坐着张将军和他的夫人于凤至、列车指挥长黄显声、统带刘多荃等。黄显声就是后来被蒋介石关在重庆白公馆教小萝卜头念书,后来与杨虎城将军一同遇害的黄将军。九一八事变也是黄将军最先反应,带着沈阳警察进行抵抗的。可惜堂堂名将没有死在抗日战场,却死在老蒋的集中营里面。
哀哉!悲乎!致敬先烈!
言归正传,这装备精锐的“三枪卫队”40名侍卫,当时紧靠张学良的车厢,严密保护着张学良的安全。南下途中受到热烈欢迎,尤以天津为最。
三天后,列车到达南京浦口车站。站内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张学良身穿金黄色上等呢军装,披青呢短斗蓬,戴白色手套,英姿飒爽地走下火车,40名侍卫分别护卫在张学良的前后左右,人人都提起十二分的精神严阵以待。张学良平安抵达南京后,给每个侍卫20个大洋的奖励,蒋介石也赏给每人20大洋。在南京呆了20天后,他们又乘专列回到了沈阳。这是这支精锐卫队最风光的时候。
正在试射ZH29半自动步枪的卫队统带部士兵,注意他与众不同的长筒马靴、手套和腰边的盒子炮。这都是当年大多数中国草鞋部队想都不敢想的。
三枪卫队的结局:
1931年春天,卫队营中的共青团员和三青团员发生矛盾,双方争斗激烈,还有不少是中间派。张学良岂能容忍他的卫队中出现党派之争,就采纳了弟弟张学铭的意见,将卫队营就地解散,全部分散下放到大部队去,一律任少尉服务官。
本文开篇提到的李守义,被分到东北军廖征流旅(其时这个旅的参谋长是解放后任过铁道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吕正操),从此结束了在张学良身边当侍卫官的日子。
当时中国最精锐的“三枪卫队”,就这么解散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