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天下怎么切换技能(天上天下1.9版本阵容)
#城市观察员#人们常说,三岁有三岁的见识,九岁有九岁的见识,十八岁又有十八岁的见识。在我的成长中,认为成年后的重要节点是26岁以前就是不管后果的进取,26到35岁会先有所考虑再进取,35到45岁是稳妥进取,45岁以后是有利就进取,看不透就守成。其实修道也是这样,每一个阶段都不同,看待世间万物的观点也不同。人往往是遇到人生的大坎时才会好好思考,比如家里出了大事,或者生意失败,或者生了一场大病,否则很难去思考,去改变。
抄写原文
书接上回。上回书说到庄子试图解释什么是“道”,本回书解释道家修炼由浅入深的7种境界。南伯子葵向女偊问道:“你的岁数已经很大了,可是你的容颜却像孩童,这是什么缘故呢?”
女偊回答:“我得‘道’了。”
南伯子葵说:“‘道’可以学习吗?”
女神图
女偊回答说:“不!怎么可以呢!你不是可以学习‘道’的人。卜梁倚有圣人明敏的才气却没有圣人虚淡的心境,我有圣人虚淡的心境却没有圣人明敏的才气,我想用虚淡的心境来教导他,恐怕他果真能成为圣人哩!然而却不是这样,把圣人虚淡的心境传告具有圣人才气的人,应是很容易的。我还是持守着并告诉他,三天之后便能遗忘天下,既已遗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七天之后能遗忘万物;既已遗忘外物,我又凝寂持守,九天之后便能遗忘自身的存在;既已遗忘存在的生命,而后心境便能如朝阳一般清新明彻;能够心境如朝阳般清新明彻,而后就能够感受那绝无所待的‘道’了;既已感受了‘道’,而后就能超越古今的时限;既已能够超越古今的时限,而后便进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境界。摒除了生也就没有死,留恋于生也就不存在生。作为事物,‘道’无不有所送,也无不有所迎;无不有所毁,也无不有所成,这就叫做‘撄宁’。撄宁,意思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而后保持心境的宁静。”
历尽沧桑,觅得心安处
南伯子葵、女偊(yǔ):均为人名。旧注曾疑“南伯子葵”即“南郭子綦”孺子:幼儿,孩童。恶(wū)这里是批驳、否定对方的言词,义同“不”。卜梁倚:人名:圣人之道:指虚淡内凝的心境。圣人之才:指明敏的、外用的才质。庶几:也许、大概。守:持守,修守,这里指内心凝寂,善于自持而不容懈怠。参:三。外:遗忘。“外”是相对于“内”的,思想上、精神上既然能凝寂虚空,身外之物,包括天地、死生都好像虚妄而不存在,故有以天下为外,以物为外,以生为外的说法。朝彻:“朝”指朝阳,“彻”指明彻,这里用早晨太阳初升时的清新明彻,喻指物我皆忘的凝寂空灵的心境。独:庄子哲学体系中的又一重要概念,指不受任何事物影响,也不对任何事物有所依待。能够独立而无所依待的就只有所谓的“道”,故这句中的“独”实际指的就是“道”。杀:灭除,含有摒弃、忘却之意。“杀生者”与下句“生生者”相对为文,分别指忘却生存和眷恋人世的人。将:送。撄(yīng):扰乱,“撄宁”意思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保持心境的宁静。这是庄子所倡导的极高的修养境界,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就得到了“道”,所以下一句说“撄而后成”。
蒲松龄的聊斋里有一篇《婴宁》
偊(yǔ),偊偊:独行的样子。女偊字面意思就是独行的女人,从后文看她是得道的人,一般大家都习惯翻译为女神仙。这女神仙那么大的年龄还显得那么年轻,就像金庸笔下的“天山童姥”,要是放在现在,将是全世界女性的偶像。“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打个比方,寺庙捡了一个小男孩,这小男孩从小在寺庙长大,没事跟着和尚们念念经,不懂得就问问,这个小男孩从下就学会了佛家的理论。有一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犯,再一次杀人过程中突然心被被杀之人的举动所促动,顿时万念俱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卜梁倚就像杀人犯,具备了成佛的心,但缺乏理论。女偊就像小男孩,具备了一切成佛的理论,但她缺乏那个顿悟过程和顿悟的瞬间。
《天龙八部》中天山童姥的形象
外天下:就是卜梁倚已经悟到了名利乃身外之物,不再执着于外在的名利、成就,而专注于内心的修为,这是修道的第一步。女偊又守了他七天,然后卜梁倚就可以“外物”了。外物:也就是自己平时执着的那些东西。相比于天下,“物”更贴近自己。到了“外物”这个境界,卜梁倚已经完全超脱了物质层面的欲望。然后女偊又继续守着他,九天之后,卜梁倚就能“外生”了。外生:也就是说,他已经了悟生死,不再把肉身当成真实的“自己”了。到了“外生”这一步,了悟生死是一回事,是分别心彻底去除的标志。
仓央嘉措就是典型的佛法精深,又其才而无其道
在这短短19天里,一个人从有道心,转变成彻底的开悟。“外生”之后可以“朝彻”。所谓“朝彻”,就是在清晨彻底觉醒。长期蒙蔽真相的黑暗已经消逝,内在的光明已经来到。“朝彻”,就是我们俗称的“开悟”。“朝彻”之后就能“见独”了,独是什么?就是我们讲的真我,也就是佛陀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懂得了所有的问题都在自己。无论外部世界是多么的纷繁复杂,只要自己心不动,就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内在的“我”不怕任何外部世界的干扰,所以说叫:唯“我”独尊。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见独”之后,自然就能“无古今”,时间的概念完全没有了。既然把我融合在自然界中,融合在道中,也就无所谓时间了。就可以境随心转,上下古今,一念就到了,这也就是《道德经》说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的境界。“无古今”之后是“入于不死不生”。已经超越了时间,自然就是“不死不生”,也就是“永生”了。这时的你已经明心见性,知道“真我”不是这个肉体。所有的肉体,所有的有形之物,迟早有一天都会消亡的。老子、庄子、佛陀,他们的肉体也都消亡了,对不对?但是“真我”,或者叫“自性”,他们的精神是亘古不灭的。
把自己混同于自然,自然不灭,我亦不灭
曾经有个朋友结婚生子后,突发奇想,要去少林寺当和尚,毅然离家出走。三年后又回来了,吃不了苦,凡尘缘分未尽。然后重新娶妻生子,你看麻烦不麻烦。只靠一个念头就出家是不靠谱的。你再看陈晓旭,出家之后再无杂念,她是历尽凡尘,或者说,人间的喜怒哀乐都经历了一个遍,管啥啥都看透了。这就是“撄而后宁”,经历各种人世间痛苦的“撄”,然后“宁”才是真的宁。歌曲《女人是老虎》,老和尚说女人是老虎,小和尚没有经历过女人的“撄”,反而觉得女人很可爱。就像前面说的那个从小在寺庙长大的男孩子,他没有经历世间任何事的“撄”,怎么会宁,出山遇到美食,遇到女人,恐怕会犯戒。所以说,“撄宁”,才是一种彻底的安宁,才是彻底的大彻大悟,只有理论的东西,没有实践的佐证,人是不会相信那个理论的,或者说是心里有疑虑的相信,毕竟不坚定。
出家后的陈晓旭
本章提到的修炼有7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都是做减法,减少自身对世俗世界的依恋。朝彻、见独、无古今、不生不死是内心的转变,不可能看了书就能练成,还需要看悟性。那具体怎样修炼呢?修炼都需要下哪些功夫,欲知详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济宁头条##70后的头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