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时期,有个部落叫“共同氏”,这个氏族崇尚的天神是水神,同名共公,也是炎帝魁隗氏政权最后一位统治者七任帝,关于他的传说,几乎全与水有关。
据说,此人长相怪异,人的面容蛇的身姿,红色的头发,性情暴力。共公手下有两员大将,都是恶名远扬之辈。一个是长着九个头的相柳,据说,他也是人面蛇身,全身呈青色,而且,性情比共公还暴力,专以杀戮荼毒为乐。另一个是面容凶煞的浮游,也是作恶多端的坏神。
共公表里不一,对外总是笑脸相迎,说话好听。可实际上,他却是奸佞之辈,无法无天。共公的第一个孩子叫康回。长得如同怪物一般,身高一丈高,而且力气很大。康回随了父亲的本质,表面谦和有礼,实际上,阴险狡诈。
面对劲敌,伏羲只能隐藏自己,伏羲离去后,华夏子民奉女娲娘娘。康回心里更是不满,于是,仰仗自己所处地理环境能攻能守,他决定释放滔滔洪水祸乱中原。一时间,华夏大地被洪水荼毒,而共公非但不制止儿子所为,对此,更是“添油加醋”不少。
最终,女娲娘娘实在忍无可忍,于是,率领众人决定铲除共公。
华夏尧帝期间,天下洪水泛滥,鲧治水不利,重任再度交付给儿子——大禹身上。大禹率领民众治水有法,尤其是邙山以西,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胜利。可是,因邙山东侧共公捣乱,治水工作一时间停滞不前。共公身为水神,非但不做对百姓有益的事情,相反,他总是祸乱民间。
共公是个坏水神,而且心性不稳,经常一心血来潮就施法降水,危害百姓,好端端的华夏大地被共公搞得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大禹找到共公劝说他罢手,共公不仅不给大禹面子,相反,质问大禹道:“我发的洪水,与你何干。”大禹便不再理会这个坏神。
于是,他干脆继续风里来雨里去的探查地势和水患根源,企图寻找办法治理黄河东侧的水患。共公哪里容得大禹治水,相反,他施法让洪水更加肆意。大禹东奔西跑不仅不能治水,水患更加严重了,忍无可忍的他只好率领众人驱逐共公。
大禹把随他治水的三龙都叫来,分别是:黄龙、白龙、苍龙。鼓励三龙与华夏子民一起迎战共公。共公的恶名早已传播千里,由大禹号召必然有所响应,讨伐共公的大队就此建立。大战屠杀一个月之久,大禹携华夏子民轮番上阵杀敌,共公败下阵仓皇逃跑。
最终,共公被大禹擒获,他向大禹许诺再也不发洪水,大禹留了共公一条性命。大禹率民众排完洪水后,马上在黄河两岸树起高大、坚固的堤坝以保护黄河两岸百姓的一方平安。
颛顼帝是上古五帝之一的贤主,被称为北方水德之帝。颛顼帝为人仁德、智慧,当时四方慕德而服,鸟兽尽皆感化。
传说,他为平定蚩尤作乱,特别命自己的两个孙子斩断通往天地的道路,以维持天地的秩序。据说,彼时有一神物“天梯”,百姓、神明、妖孽甚至可以通过天梯互相“造访”。所以,天梯不仅成为交互三界的工具,而且,让人与神的界限变得模糊。
在蚩尤人间作祟的时候,颛顼帝果断斩断天梯,把蚩尤困在了人间。颛顼帝的贤明还表现在制定礼法,比如:妇女在街上遇到男人要懂得回避,否则,有不守妇道之嫌疑者,会被拉到十字大街示众;兄妹不得通婚、百姓按时祭拜祖先和天地等等,颛顼帝的圣明得到了百姓的爱戴。
据传说,颛顼帝与共公之间还发生了一起撼动天地的战争,最终,以共公的失利告终。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的故事,之后,被演绎成“怒而触不周之山”的神话。
说起共公“原型”本是一个部落的首领,曾活跃在辉县一带。共公为了治水,曾率领民众以“堵”的方式治水。虽然未能成功,但是,却给后人积淀了治水的经验。共公作为我国最早的治水英雄,传说里,他被奉为了水神,他所表现的治水精神,是华夏文明的精神财富。
共公治水的方法是把高地铲平、低处填高,形成平坦的地面后,再在地面上筑起堤坝,用土来抵挡水。但是,这种方式并没有疏通河道,洪水也没有宣泄的去处,因此,水患依旧泛滥不减,共公治水失败了。
但是,他也为部落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尤其是在农业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在水利农作业操作方面也有了进步,因为,发现了高地浇水费劲,低处浇水易淹坏,为改善这一情况,他特地发明了筑堤蓄水的方法。就是高地填平、低处填盖从而让土地趋于平坦。
可以说,共工开创了一个以治水兴修水利来发展农业的共工氏时代。只是这个时代与黄帝开创的五帝时代相重叠,五帝是国家政治层面上文明形态的发展过程,属于上层建筑;而共工氏时代,则是农业技术层面上的文明形态的发展过程,这属于经济基础。
在传说,共公被奉为水神,而且祸乱百姓,可是,现实里的共公对社会贡献很大。究竟这些传闻是真是假,肯定是见仁见智了。
参考资料:
【《史记:五帝本纪》、《山海经·海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