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游侠(著名游侠)
从过去的历史中,寻找今天的共鸣。
可能是受到史记和影视剧的影响,刘邦总是被贴上无赖地痞流氓,而且刘邦也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赖,但实际上,无赖并非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
刘邦雕塑
刘邦说自己无赖,仅仅是不喜欢老老实实务农,没有正经营生,不像他二哥那样愿意做个本分的农民。“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史记·高祖本纪)。刘邦不喜欢种地,却热衷四处游荡,游离社会主流观念,自然会被刘太公认为是“无赖”。
刘邦的“无赖”行径,其实是游侠风气的表现。虽然秦朝禁止游侠,但对于刚刚完成统一的秦朝,无法完全根除游侠遗风。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的作风,也很契合游侠风格。刘邦不仅对急人所急礼贤下士的信陵君魏无忌始终仰慕,而且还跟随信陵君的门客张耳一段时间。
影视剧中的刘邦形象
在行动上,刘邦也保留着游侠遗风,押送百姓到骊山服徭役,面对逃亡众多的情况,刘邦干脆把人都放了,这种魄力可并不是一般人所具有的。还有若干小事,也能体现刘邦不走寻常的品行,比如看到秦始皇的车驾盛况,发出大丈夫当如是的感慨。自己用竹皮编制了一顶帽子,命名刘氏冠。在吕雉父亲的宴席上,大言不惭地说出“贺万钱”。这种担当的精神,强大的气场,无惧权威的个性,正是战国游侠风气的留存。
上述刘邦种种行径,并不是现代人所理解的地痞行径,他没有杀人越货,也没有横行乡里,与老实巴交这类词肯定毫不相干,更与地痞流氓的先入为主不符合。一个出身农民的青年,喜欢四处游荡,行为不拘一格,肯定会被安分守己的乡亲们认为不务正业。哪怕后来推翻秦朝,成为汉王乃至称帝之后,身份上的巨大变化,并没有改变他不符合传统农民的形象,也与读书人士大夫的气质无关的形象。再加上对读书人尤其是儒生的各种不尊重以及太史公对项羽悲情英雄的渲染,刘邦似乎就开始与“小人”沾上边了,那么在进一步延伸一下,从小人行径到地痞、流氓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
于是,刘邦这样一个追求个性自由,不喜欢按部就班生活的人,很可能被后世的读书人有意无意地扭曲了。
刘邦画像
想得多一些,看得透一些,重新思考我们熟悉的文史。我是南街村夫。
不猎奇,不跟风,觉得不错,就加个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