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的迂回战法是典型的游牧民族战术,业内人士称之为“放风筝”、“帕提亚战术”。说白了就是轻骑兵用骑射一直消耗骚扰你,你追又追不上,最后只能被打的零零散散,然后蒙古人来一波重骑兵就把你收割了。
这种战术看似非常厉害,而经过了某些“专家”的吹嘘之后,似乎达到了无人可破的王者战术的境界。然而事实真的这样吗?很显然不是。就是排除掉现代的武器装备,火枪也只用火绳枪的话,能打败这种战术的方法很多。
第一就是中国人特别推崇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像汉魏隋唐明几个王朝,统治者都特别的重视军队的骑射技艺。骑射也是各种训练考核中标准最为严苛的,因为中原的农耕国家拥有更多的物资,可以为骑射手提供更好的武器装备,所以往往一个优秀的农耕帝国骑射手是要比游牧骑射手更为厉害的,只不过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像汉之破匈奴、魏之破柔然、唐之破突厥、明之破蒙古,靠的都是强大的骑兵部队,他们往往拥有更好的甲胄做保护,威力更强的弓箭做输出,所到之处,游牧民族望风而逃。
第二就是小集团重步兵方阵。最早采用这种手段对抗骑兵的是克拉苏的罗马军团,在远征帕提亚时,罗马人因为此前并未接触过帕提亚战术,所以开始惨遭失败。但是再后来的战争中,罗马人逐渐发现了对付帕提亚战术的方法,就是用一个个小规模的移动型龟甲阵缓慢的像敌军的营地推进,凭借大盾和做工精良的札甲,帕提亚人的弓箭很难射伤罗马人。而一旦帕提亚人靠近,罗马人便会用标枪和短剑伺候帕提亚人一波。
第三就是西班牙方阵,林立的长矛可以使得游牧骑兵不敢靠近,而阵内还有火绳枪和十字弩的配合,这个射程就要比游牧兵的弓箭远的多了。在神罗对战奥斯曼的时候,土耳其人和鞑靼人还是惯用这种帕提亚战术,但是神罗的军队已经可以凭借西班牙方阵把这种原始的进攻战术击退了。
第四车阵。大明和十五世纪的神罗都曾依仗过这种抗骑神器,战车本身就有阻挡作用,可以防止骑兵冲进营地。其外战车还有盾牌的防御效果,可以掩护明军和德军的远程部队保持连续输出。即使游牧骑兵冲到车前,近战步兵也可以更安全的击退敌人的进攻。
最后就是线列战术,一排又一排的火枪齐射,打完之后零零散散的冲上来几个骑兵又奈何不了方阵的长矛掩护,骑兵弓有没有火枪打得远,除了郁闷,也没别的选择了。
回答这个问题,不能新想一套,不能自己自创一套兵法,在三十六计的基础上自创一个“三十七计”。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纸上谈兵,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所以根本无法判断究竟成不成功。
在蒙古帝国史上,总体来说,蒙古军队是战无不胜的,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能够最终战胜蒙古军。但是,若比较各国对付蒙古军队的战绩,肯定是南宋军队的战绩最为突出。所以,要谈对付蒙古迂回战法的办法,还只能从南宋军队的打法里去找。
(蒙古军队)
蒙古骑兵在战争史上,主要有两种战法:一种是箭头式战法,一种是迂回包抄战法。不管他们在战略上,还是在战术上,都主要是这两种方法。今天我们主要来谈战略方法。战略方法清楚了,战术方法也就清楚了。
蒙古人第一次全面侵宋,是在窝阔台当大汗的时候,那时候采用的就是箭头式战法。整个军队分成左中右三部分,或者说中路和两翼。中路是重点,两翼配合牵制。其中窝阔台的二儿子,也是窝阔台钦定的汗位继承人阔出指挥中路,进攻南宋中原地区。窝阔台的三儿子阔端指挥右路,进攻南宋四川。窝阔台侄子口温不花指挥左路,进攻两淮。这也是蒙古人最常规的打法,他们在整个欧洲战场上就采用这样的办法。
蒙古人第二次全面侵宋,是在蒙哥当大汗的时候。这次用的就是迂回包抄的战法。整个军队也分成三路:主力西路由蒙哥亲自带队,从四川往东打。北路由忽必烈带领,由北往南打。南路由大将兀良合台带领,从大理安南往北打。蒙哥的目标是,半年的时间,最后在南宋都城临安会合。
(蒙古军队)
总体来说,蒙古人的这两次对南宋的全面进攻,都是失败的。也就是说,这两次战争中,南宋找到了对付蒙古骑兵的办法。
第一种办法,是在蒙古人第一次全面攻宋的时候,两淮地区使用的。领导者是制置使赵葵、制置副使余玠,也就是利用水域众多的特点,多挖水道,挖得水道纵横交错,让蒙古军队怎么也冲不起来。因此,最终蒙古人在两淮地区打得磕磕巴巴,没有成功。后来他们甚至放弃了在这里的军事行动。
第二种办法,是蒙古人第二次全面攻宋的时候,四川地区使用的。领导者是从两淮调到四川的制置使余玠。他的办法是“依山制骑”,就是利用四川多山的特点,把重兵布防在各个险峻的山头,并且把这些山头打造成山城。平原地区实行坚壁清野,放给蒙古人跑马,但是他们会无所收获,然后利用山城出击,对蒙古骑兵进行骚扰和打击。这种战术很成功。蒙哥就在山城钓鱼城下被打死。
第三种办法,是在蒙古人第一次全面攻宋的时候,在中路江陵打败蒙古军,并打死蒙古首领阔出的孟珙提出来的。他提了个三层藩篱防御体系,这个体系就是针对蒙古人迂回包抄南宋提出来的。也就是在全国以临安为中心,建立梯级防御体系,其中至少是三个梯级。事实上,蒙古第二次全面攻宋,之所以失败,既与余玠的“依山制骑”有关,更与孟珙的梯级防御密切相关。
(蒙古军队)
同时,这种梯级防御,也大量用在南宋防守的战术安排中。比如钓鱼城,它在防守上其实就包括三个梯级:外面的三江一个梯级,山上的外墙和内墙两个梯级,共三个梯级。再比如襄阳,蒙古人围攻了六年才把襄阳拿下来,就在于梯级防御做得好。
当然了,梯级防御,必须与外面的援军相配合。襄阳就是因为一直有樊城的外援,钓鱼城防御战中,也有自重庆而上的宋军吕文德部队的牵制。这也算是一种对付迂回包抄的办法吧。
不过,整体实力来说,蒙古确实远强过南宋,所以南宋最终还是败了。